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藝術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08.24  天氣:  心情:
THE ART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內觀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址:http://www.budaedu.org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本會網站,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請多利用

THE ART OF LIVING. Copyright@1987 by William H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版權由V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

若有意願學習內觀,台灣內觀中心的網址如下:www.udaya.dhamma.org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第一章探索


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安詳與和諧,因為這些正是我們生命中所缺乏的東西.人人都希望快樂,而且把快樂視

為我們的權利.然而快樂這個目標,是我們努力爭取,卻鮮少獲得的.任何人都曾經經歷過生命中的不如意--激

動、煩躁、不和諧、痛苦.即使眼前這一刻,並沒有什麼不如意,但我們都記得,那些不如意的事曾經如何折磨

過我們,也可以預見,會有再發生的時候.而最後,每個人都得面對死亡的痛苦.


我們不會將自己的不快樂只侷限在自己的身上,反而不斷將自己的痛苦傾倒在他人的身上.一個不快樂的

人,會使得他的周遭,充滿焦慮不安的氣氛,任何人進到那個環境中,也會感到激動和不快樂.就這樣,個人的緊

張不安,匯集成整個社會的緊張不安.


處處不如意,這就是生命的根本問題:不想要的一再發生,想要的卻渺不可得.而我們對這種缺憾的形成和

前因,卻又一無所知.正如我們對自己從那裡來、往何處去,也茫然無知一樣.


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北部,有一個人決心探究這個問題,以了解人類的痛苦.經過多年的探索,在嘗試了多

種途徑之後,他發現一種方法,可以洞見自身的實相,並體驗到從痛苦中解脫的大自在.在達到解脫自在、遠離憂

悲苦惱的最高目標之後,他奉獻自己,終其一生幫助人們依他所發現的方法修習,以走上解脫之道.


這個人--悉達多.喬答摩(Siddhattha Gotama),人們所尊稱的「佛陀」,也就是「覺者」--一個覺悟的人

,就像所有偉大的導師一樣,他也成為傳說中的主角.儘管人們在故事中對於他的事蹟,或是不可思議的神通,有

多麼出神入化的描述,但是這些故事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佛陀從來沒有自稱是神,或是得到神的啟示.他的

所有特質,都是人類本質發揮至盡善盡美、超凡入聖的結果.因此,只要我們能照著佛陀的方法去實踐,任何人都

可以達到同樣的成就.


佛陀並不教導教派、哲學、或是信仰的體系.他稱他的教導為「法」(Dhamma),也就是「法則」,自然的法

則.他對於教條或空談毫無興趣,而是針對普遍性的問題,提出放諸四海皆準、實際可行的解決之道.他曾說:


我一向所教導的,就是苦和苦的止息.(註一)


佛陀不談任何與離苦無關的話題.


佛陀強調,他所教導的,不是他的創造發明,也不是經由神蹟顯現的.他所教導的只是真理、實相,是經由自

身的努力而發現的.在他之前有許多人發現過這真理;在他之後也會有許多人發現.他聲明真理不是他個人所專

有的.


他也不要我們因為別人信仰他,或是因為他的教導看來十分合理,就肯定他的教導具有權威性.相反地,他

曾說,對沒有親身經驗的事要存疑,並且加以檢驗,這才恰當.他說:


不要只是因為有人這麼說、或是傳統如此或是約定俗成,或是經典記載就輕易相信、不要只透過演繹或推

論、或是只看表相、或是因為某種偏見、或因某種見解值得稱許、或是因為你的老師這麼說,就輕易接受.只有

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議的、智者不取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導致傷害及痛苦」時

,就應當捨棄.而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好的、無可非議的、智者讚許的;若是照著去做就會帶來

幸福快樂」時,就應當接受並實踐.(註二)


個人對真理的親身體驗才是最佳憑據,不應該單憑信仰就接受任何東西,而應細察它是否合理、實際、有

益.同樣地,我們也不能僅藉推理檢視的方式就在知性上完全接受某種教導.如果我們想從真理中獲益,就必須直

接去體驗.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知道它是真實不虛的.佛陀一再強調,他只教他親證的真理.他也鼓勵眾生培養這

種智慧,作自己的依靠:


你們每個人,應當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歸依,不以任何它物為歸依處;以真理為島嶼,以真理為歸依,不以

任何它物為歸依處.(註三)


生命中唯一真正的歸依、唯一可以立足的根基、唯一能夠給我們適當的引導和保護的,就是真理、法、自

然的法則,由自己親歷親證的真理.因此佛陀在教導中,一直都重視對真理的直接體驗.佛陀將其親身驗證的真

理,儘可能解釋清楚,讓眾生能夠作為依據,各自努力以了悟真理.佛陀曾說:


我所教導的正法,並沒有對內、對外之分.我手中沒有任何保留.(註四)


佛陀並沒有對特定的少數人傳授秘法;相反地,他只想用最淺顯易懂、最廣為接受的方法,來說明自然的法

則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


佛陀對於建立教派或以他為中心的個人崇拜,也同樣不感興趣.佛陀一再強調,傳法人的個性與法比較起來

,實在是微不足道.佛陀只想教導人們從痛苦煩惱中解脫,並不想將眾生變成盲從的信徒.佛陀曾對一個崇拜他

的信徒說:


見到我這個終將腐朽的軀殼,對你有什麼好處呢?凡是見到法的人,就見到了我;凡是真正見到我的人,就見

到了法.(註五)


無論這個人多麼神聖,對他的堅定信仰並不足以使我們解脫.缺少了對實相的直接體悟,就不可能解脫、得

救.因此,真理才是最要的,而不是講述真理的人.我們崇敬教導真理的人,但是最能表達我們對他崇敬的方法,就

是自己努力去體悟真理.人們在佛陀即將入滅時,讚揚他的偉大,但佛陀說:


歌功頌德並不是對覺者恰當旳讚揚方式,也不是表達敬意的好方法.若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女,能夠堅定

不移、自始至終走在法的大道上,以正確的方式努力修持,才是對覺者至高無上的敬意.(註六)


佛陀所教導的是每個人都能夠遵循的正道.他稱此為「八聖道」,也就是由八個相互關聯的部分所構成的

修持方法.這條道路之所以神聖,是在於任何走上這條正道的人,都一定會成為擁有高尚心靈的聖者,遠離痛苦

煩惱.


這是一條洞察實相本質的大道.一條了悟真理的正道.為了要解決我們的問題,我們必須如實地觀察.我們必

須學會認清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實相,最後終能體證到自痛苦中解脫的真理.無論我們如何稱呼這個解脫的真理

--是涅槃(nibbana)、天堂、或其他名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親身體驗.


唯一能夠直接體驗真理的方法,就是向內觀照、觀察自己.有生以來,我們早己習慣向外看.我們總是對外在

的人與事深感興趣,卻很少檢驗自己,檢驗我們的身心結構、我們的行為、自身的實相.因此,我們對自己始終

一無所知.我們不解無明(avijja)對我們造成多大的傷害;也不知道,我們一直都被自己內在未覺知的力量所奴

役.


要領悟真理,必須將這內在的黑暗驅走.我們必須洞察自身的本質,才能瞭解存在的本質.因此,佛陀所指出

的,是一條向內觀照、自我覺察的道路.佛陀曾說:


就在這具有心識的六呎之軀,揭示了宇宙、宇宙的生起、寂滅、以及走向寂滅之道.(註七)


整個宇宙及其運作的自然法則,都必須在我們自身體驗.也唯有在自身內部,才能體驗.


這條正道也是一條清淨之道.我們探索內在的真理,不是出於知性的好奇,而是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透過對

自身的觀察,我們第一次覺察到那些受制約的習性反應、那些遮蔽了我們的心眼、隱藏了實相、製造痛苦的偏

見.我們看清累積在內、令我們一直焦躁不安、痛苦煩惱的緊張壓力;而且我們也體認到,它們是可以祛除的.

漸漸地,我們學會如何讓它們分解消融,而我們的心就變得清淨、祥和、快樂.


這條正道是一個需要持續不斷認真修持的過程.突如其來的進展可能會發生,但那是努力不懈的結果.我們

必須要按部就班地練習;然而,每向前邁進一步,其利益都是立刻可見的.我們並不是心存企盼地走上這條路,寄

望累積一些只有來世才可享用的福德;或是渴望死後能進到人們所想的天堂.修持旳益處應該是具體、清晰、

有助於已、而且可以在當下體驗的.


最重要的是,這種教導必須靠實修.僅僅對佛陀或是他的教導充滿信心,是不能夠幫助我們從痛苦中解脫的

.對這條正道只有知性上的了解,也同樣無濟於事.只有當信心知性上的了解,能激勵我們開始走上實修之路時

,它們才有意義.唯有實修佛陀的教導,才有具的結果,才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佛陀曾說:


有人也許能背誦許多經文,但是如果他不去實踐那些教導,這樣一個只說不做的人,就好像一個牧童,只是去

數別人養了幾頭牛一樣;他無法享受到追尋真理的回饋.


有人也許只記得經文中的隻字片語,但是如果他過著如法的生活,從起點至終點,他都在正道上步步前進,那

麼他就能享受到追尋真理的回饋.(註八)


這條正道一定要去實踐,佛陀的教導一定要去落實,否則就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表面工夫.


要實修佛陀的教導,並不是非得稱自己為佛教徒不可.稱呼無關緊要.痛苦人人皆有,並沒有什麼不同;因此

,痛苦的有效解藥,必能夠適用於每一個人.這個實踐的方法,也不是僅限於遠離紅塵、歸隱山林的修行人.誠然

,要讓自己專心一意地學會如何去練習,是需要投注一段時間;但是一旦學這個方法,就一定要將其運用在日常

生活當中.一個為了追尋正道而出家、缷下俗世責任的人,有機會更精進地修持、更深入地徹底了解這教導,因

而可以有較快的進展.相對地,一個過著世俗生活的人,周旋於眾多的責任之間,只能夠以有限的時間來練習.但

是無論出家或在家,我們一定要懂得運用正法.


只有實際被運用的正法,才有效用.如果這真是一條從痛苦走向安樂的道路,那麼隨著我們不斷精進練習,我

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快樂、和諧對自己無所求.同時,我們和他人的關係,應該會變得愈來愈安

詳和諧.我們不僅不會增加社會的不安,反而應該能夠產生正面的作用,促進眾生的快樂和福祉.要步上解脫之

道,我們必須過正法的生活,過真理、清淨的生活.這才是實踐佛陀教導的最佳方法.當正法被正確地實踐時,它

就是生活的藝術.
標籤:
瀏覽次數:49    人氣指數:1849    累積鼓勵:9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