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36155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生活的藝術
作者: 阿彌陀佛-行德慈利 日期: 2009.11.23  天氣:  心情:
THE ART OF LIVING
生活的藝術
葛印卡老師講內觀
佛陀教育基金會印贈

發行人:簡豐文
出版者: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
地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十五號十一樓
網址:http://www.budaedu.org
電話:(02)23951198
傳真:(02)23913415
贈送品,歡迎翻印,功德無量
本會網站,講經音檔、文字檔、內涵豐富,請多利用

THE ART OF LIVING. Copyright@1987 by William Ha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文版權由VRI (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授權

若有意願學習內觀,台灣內觀中心的網址如下:www.udaya.dhamma.org

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過去習性反應的累積


保持覺知以及心的平衡,是停止製造新的習性反應、新的痛苦的方法.但是我們也必須好好處理痛苦的另一

個層面.從此刻開始,我們不再起習性反應,就可以不再製迼痛苦的起因.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已經累積了許多習性

反應,也就是過去所有習性的總和.即使我們不再累積新的習性反應,過去累積的舊有習性反應,仍會使我們痛

苦.


「習性反應」(sankhara)這個字,可以解釋為「形成」.它包含「形成的過程」以及「所形成的東西」.每個

「習性反應」都是最後一個步驟、是一連串心理運作過程的結果;但也可以是第一個步驟、是新的心理運作過程

的起因.每個「習性反應」不僅被前導的心理過程所牽制、約束(制約),同時也牽制、約束後續的心理過程.


透過對心的第二個作用--想蘊(判別)--的影響,習性反應開始運作(有關「想蘊」的討論,請見第二章).「識

蘊」(認知),基本上是不區分、不辨別的,它只是記錄已發生在身或心上的接觸.然而,「想蘊」(判別)會生起判

別,它根據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對任何新現象,加以評價及分類.過去的習性反應,成了我們試圖了解新經驗的參考

點;我們根據過去的盲目習性,將新的經驗予以評斷、歸類.


如此一來,貪愛、瞋恨的舊習性反應,就影響了我們對當下的認知.我們無法看清實相,而是「透過有色玻璃」

看事情.過去的習性、以及個人的喜好與偏見,扭曲模糊了我們對外在世界以及內在世界的認知.根據這扭曲的認

知,一個原本是中性的感受,立刻搖身一變,成為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而對這個感受,我們又再起盲目的反應,因而

再製造新的習性,繼而扭曲以後的認知.就這樣子,每個盲目反應成為下一個盲目反應的起因;所有的反應,均被過

去的習性反應所制約,接著又制約了未來的習性反應,如此週而復始,循環不已.


習性反應(行)的雙重作用在「十二緣起」中說得很明白(見第四章).十二緣起中的第二部分,就是習性反應

(行),它是第三部分「識」生起的先決條件(行緣識).「蘊識」是四大心理運作過程(識、想、受、行)的第一

部,而「行」是這四大過程的最後一個部分,排在「識蘊」(認知)、「想蘊」(判別)、「受蘊」(感受)之後.依此

先後次序,「行」在十二緣起中,會再度出現在「受」的後面,也就是「愛」--貪愛、瞋恨的習性反應(受緣愛).貪

愛或瞋恨發展成為執取(愛緣取);而執取就是新的身心活動的推動力(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此一來,整個

過程一再重複,每個「習性反應」啓動了一連串的連鎖活動,最後又製造了新的「習性反應」;而新的「習性反應

」又再度啓動新的連鎖活動,如此永無休止地惡性循環下去.每當我們起了盲目反應,就更加強了自己盲目反應的

慣性;每當我們有貪念、或怒意, 就會強化心靈滋生貪愛、瞋恨的傾向.一旦這種內心的模式定型了,我們就身陷

其中,不能自拔.


舉個例子來說,某人阻礙別人,使其無法得到想要的東西.這個不能如願的人因此認為,某人真壞,而心懷厭惡

.這種看法其實不是根據人品考量,純粹因為某人使他不能如願以償.這種想法深深地烙印在被阻礙者的潛意識深

處,每當兩人碰面,「壞印象」都左右了他,令他生起不愉快的感受;這種感受又製造新的瞋恨,而更加強壞印象.即

使這兩個人二十年後才再次見面,這個多年前被阻撓的人,會立刻想起那人是個壞東西,而再次感到厭惡.事實

上,在這二十年間,也許那個人的個性已經完全改變,但他仍舊用過去經驗的標準,來評量那個人.這種反應其實

不是針對那個人本身,而是根據過去對他的壞印象,而這壞印象是來自原有的習性反應,其實是一種偏見.


另外舉個例子,某人幫助別人取得了他想的東西,那個受惠的人相信:某人真是個大好人,而喜歡那個人.這種

想法其實僅是因為某人幫助了他,滿足了他的欲求,而不是仔細考量過那個人的人品.這種好印象記錄在潛意識當

中,每當兩個人再度相遇,他都會受這好印象的影響,而生起愉快的感受;這種感受,使他更喜歡那個人,也因此更強

化他對那個人的好印象.不論兩人有多少年沒有見面,一旦相見,同樣的模式會再度運作.事實上,並不是他對那個

人起反應,是對他自己心中的好印象起反應,而這個好印象是依據原有的習性反應而來的.


如此一來,「習性反應」不僅可以在眼前這一刻生起,也可以在遙遠的未來,令我們生起新的盲目反應.同時

,每一個新生起的習性反應,就是下一個習性反應的起因;盲目反應只會帶來更多的痛苦.這就是習性反應一再重複

的過程,也是痛苦一再重現旳過程.我們一直以為自己是在對外境起反應,而事實上,我們是對自己身上的感受,起

盲目反應.這些感受(受蘊)被判別心理(想蘊)所制約,而判別又被我們的習性反應(行蘊)所制約.即使我們從這一

刻開始,不再製造新的「習性反應」,我們仍然必須解決過去所累積的舊有習性.因為只要過去儲存的舊習性仍在

,習性反應隨時都可能故態復萌,製造出新的痛苦.舊的習性一日不去,我們就尚未全然從痛苦中解脫出來.


該如何才能根除舊有的習性反應呢?要解答這個問題,必須對內觀修行的過程,有更深入的了解.
標籤:
瀏覽次數:74    人氣指數:3054    累積鼓勵:14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的藝術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生活的藝術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