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
跟老闆、客戶、部屬溝通時,明明都是用同一種語言,頻率卻老是對不上,不是失焦斷線、就是雞同鴨講?或者事後發現,他講的明明是A,內心OS 卻是指B?想要說對話、做對事、管好團隊,你都得學會穿透語言表面,從「聽懂」他們的心開始!
我覺得這跟進入職場幾年沒有關係,有些人都工作了2,30年了,該聽的話還是不懂!不是嗎?」
私底下經理曾對我說:「妳跟其他老闆不一樣。妳說出來的話,真的就是妳的意思,我們都不必『翻譯』!」
這句話讓我發現,許多主管並不是說一就代表一,話中可能隱藏更多深意;另一方面,我也驚覺,假如自己的上司也是如此,那麼,聽話時是否得更注意當中有沒有需要特別「翻譯」的地方?這牽涉到對商品企劃方向、上級期望的理解,會直接影響執行層面成果,絕非小事。
於是,我開始看武俠小說,例如金庸的《倚天屠龍記》。
武俠小說裡,多的是江湖裡高來高去的對話,往往一句對白後,一整頁都是雙方的內心戲:「他這麼說,是什麼意思?我要怎麼回,才能不失身分、又能逼出我要的意思?」鉅細靡遺的描繪,成為揣摹的指南。
到底該怎麼有系統、有方法地練習,成功聽見主管需求?
建立在乎心態,才會入耳
我發現,很多人聽不進別人講話,最主要的原因在心態。
很多人即使聽主管講話,也是表面在聽,實際上完全沒入耳,只是一個勁的等時機:「你講完了沒?換我講了嗎?我要講什麼?」
「揣測上意是很沒有效率的溝通法!」曾有下了簡單指令,卻因部屬「想太多」而判讀錯誤的經驗,我覺得:收到訊息之後,釐清、提問、確認,才是務實做法。
聽起來模稜兩可,就回丟明確選項,指令模糊,也有可能是因為老闆自己還在猶豫。
畢竟,不可能只因為耳聰目明,能讀出老闆的心思,就能平步青雲。只是,第一步聽得懂,接下來掌握方向並執行的功力,才能扎實被看見。
溝通佔了人們每天80 .90 %的時間,也是工作與生活中最多挫折與衝突的來源。我們花費眾多精力學習表達、說話、做簡報,卻往往忽略了,在開口前,有一種能力的重要性更先於表達,那就是:傾聽。
一般人多認為「說」是主動,「聽」是被動,特別是「不知道要說什麼,所以只好聽」。大錯特錯!因為「說對話」的前提,其實是先「聽懂」。
透過「傾聽」,才能真正理解對方內心真意,得到最有價值的資訊,讓之後的一切判斷正確到位。
正因為體認到傾聽對結果的影響力,往往更甚於表達,企業取才規則也隨之改變。
現在面試新人,不只重視口條,更會一直問問題,目的在測試對方是否懂得『聽問題』、會不會答非所問。
愈來愈多企業培養高階幹部時,也把傾聽列為必備管理技能。
傾聽,是一種以心讀心的本事一般人對於傾聽的誤解之一是:耳朵張開不就在聽,何難之有?殊不知,這就是英文“hearing”(耳聞)與“listening”(用心聽)之間的差異。
耳聞是理解語言表面意涵,用心聽則是理解對方真意(包括言外之意與情感)。
美國哲學家阿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 )曾詮釋:
「傾聽是頭腦而非耳朵負責的工作,如果頭腦不曾積極參與,那不是『傾聽』,應該用『耳聞』形容比較恰當。」大多數人都覺得自己很會「聽」。
但台灣卡內基創辦人黑幼龍曾提出一個簡單的「聽力」檢測,你不妨試著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1,我寧可聽具體明確的事,也不想聽一些天馬行空的話?
2,別人說話的時候,我會想著接下來若有機會我要說什麼?
如果這兩題你的答案都是“Yes”,抱歉!你的聽力可能不及格,因為這代表你只想聽自己想知道的事,經驗以外或不想知道的事都被歸為天馬行空,溝通時,也無法專注於「聽」本身,難以進入對方的情境。所以根據統計,有70 %的人都是不及格的傾聽者。
愈成功的人,聽得愈多
許多成功企業家,愈居高位,話說得愈少,也愈體會傾聽的重要性。
我過去的老闆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用「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一句話,來概括他的經營訣竅;李健熙剛成為三星電子集團副董事長時,他的父親告誡他,身為企業領導者應該把「傾聽」視為金科玉律。
若覺得自己不擅表達、不屬於口才便給的類型,不必氣餒,善於透過傾聽來經營領導或人際魅力,更容易令人覺得「足感心」。
當主管學會傾聽,便能真確掌握經營實況,解決員工問題,滿足客戶需求,為企業加分;而一般人學會傾聽,往往比能言善道的人更受歡迎,畢竟,充滿同理心的傾聽,才是縮短人際距離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