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0070112
 踽踽煢煢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沖印專有名詞中英對照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森山大道說攝影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西洋住居史》(摘錄)
作者: 踽踽煢煢 日期: 2021.08.05  天氣:  心情:
(p.16)
追溯一下architecture這個字的字根,源是由archi (總括、總和之意) 與tech (技術) 所組成,所以建築的原意就是指「各類技藝之總和」。從人類流傳下來最早的建築專書《建築十書》裡Vitruvius提到關於建築的訓練:「需包含多種不同的常識,除了其服務項目涵蓋手藝和科學技術,同時需要文化導向的配合。……他應該是位文學家、優秀的繪圖師、數學家,熟稔歷史,勤習哲學,通曉音樂,對醫學不致愚昧無知,他是法學家,通天文和天文計算。」

(p.18)
「住」不是那種沒有就會死的東西。它涉及的事實上是人活著的『舒適度』的問題,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愛用的那個字眼——「幸福感」的問題。是「住」所牽涉的品質問題,是生存環境所帶來的影響,才讓我們能夠談論所謂的「幸福感」。顯然是我們身上的感官先要被服侍後,才能繼續探討Fiu的問題。

(p.20)
知識,到了全民網路的年代,不再是一種價值取向,而是一種享受走向。這是個知識分享的年代,是個不必因無知而難過的年代,是個因知識能彼此交換而繁衍樂趣的年代。

(p.38)
富裕的古代羅馬貴族的個人住宅,分為三部分,面向中央的中庭這一部份作為自己的住家的中庭型大廈 (domus) ,而背面向著街道的,則設置店舖 (tavernas) ,更進一步,將在上一層樓作為分租房間 (cenaculum) 。

(p.54)
校倉造:將校木 (角木) 水平方式堆積,交互重疊而造成牆壁的方法。

(p.70)
有心空間:人的活動,聚集在中心,出行,環繞周圍;「集中、擴散、周遊」。具有這樣的中心的平面,叫作「有心平面」,這個空間叫作「有心空間」,這是古代住居的空間中可以見到的特色之一。

(p.85)
乾泥構法住居:以棗椰葉的莖與小枝作為心材,在兩側塗上泥巴,造出壁體。外壁厚度約四十五至五十公分,上部約二十五至三十公分。在這上面架上屋樑,再用椰子的莖和甘蔗鋪成屋頂,遮蔽陽光。寢室和起居室等處,再塗上泥巴,以防止熱氣釋出。心材的前端不上漆,而將它們綁在一起,在它們之間的空隙中,放入屋樑,一方面也可以用作壓住屋頂的材料。

(P.110)
所謂中世紀,一般是用來稱呼從羅馬世界結束到歐洲世界確立的一五○○年左右,大約十個世紀的時期。古代都市衰微之後的歐洲,走上閉鎖的土地支配時代,身為古代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在都市中,相對地,作為中世紀統治者的領主則在農村中生活。

英吉利在羅馬人撤退之後,約八世紀時,先住民的居爾特人起了變化,盎格魯—薩克遜人等的日耳曼系民族成為征服者。九世紀左右,同屬日耳曼系,出身斯堪地納維亞的諾曼人,持續掠奪著從英吉利、德意志、荷蘭、法蘭西到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區域。固然說起維京人已經夠令人恐懼,但諾曼人當中最強悍的丹麥人,經過三個世紀的屢次入侵,終於在法蘭西與英格蘭定居下來。

(p.111)
諾曼征服:指一○六六年諾曼人征服英吉利這件事。英吉利王愛德華死後,諾曼第公爵威廉對於王妃的兄弟哈羅德繼承王位一事不服,威廉從英吉利南岸登陸,在黑斯廷斯之戰中取得勝利,並確立了以少數諾曼人統治者支配壓倒性多數的薩克遜人農民的體制。

(p.113)
大憲章:一二一五年,封建貴族為了保護既有的土地與擁護領主裁判權等,聯合起來迫使威廉國王承認大憲章,重點在於強化與貴族權力有關的封建特權。

(p.128)
莊園住宅的原型,雖然可以認為只是個大客廳,但是到了十二世紀左右,就變成由大廳與私室兩個房間構成。私室的成立過程,有兩種想法。雖然也有人認為是將大廳的一端區隔出來,分化為私室,但也可以解釋為以別棟建築存在的私室,是將住宅建築與大廳建築結合成一體。起初是以別棟建築的方式相銜接,終於兩者完全結合在一起,當這個方式普遍化之後,就不是將兩個建築物連接起來,而是一開始就一起建造的。通常建築物是從開始就一體建造,或者事後才結合在一起的,會表現在屋頂或外觀上。

(p.138)
凱撒入侵英格蘭,始於紀元前五十五年,到紀元四一○年羅馬人撤退為止,英格蘭一直是羅馬的屬地。在這期間以東部為中心建造道路和都市,在它們的周邊建築了許多羅馬人的別墅。不過,在羅馬人撤退以後,薩克遜人破壞了羅馬時代的都市和別墅,以致於羅馬—不列顛文明幾乎遭到消滅的命運。

(p.198)
近世英吉利的階級,因土地所有的多寡而不同:擁有一萬英畝以上的土地之地主是為貴族,三千英畝以上的是為紳士,一千英畝以上的是為鄉紳,而擁有這個數目以下的自耕農稱為自由民,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之人稱為農民。

(p.203)
聯棟住宅 (Terrace House) 誕生於十七世紀的後半,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初以倫敦為中心大量興建。因為發生在喬治王朝 (一七一四—一八三○) ,所以聯棟住宅又稱為喬治式宅邸或者喬治式聯棟住宅。

(p.204)
聯棟住宅特別值得一提的,在於連續住宅圍繞四角形廣場、新月形廣場,或者圓形廣場,而聯棟住宅又與這些廣場相對應,構成一個街區單位。廣場的性格雖不同,像巴黎的孚日廣場,在十七世紀初就已完成,而這種手法由倫敦的廣場繼承發揚,其中最早的例子是柯芬園。

(p.219)
聯邦風格的住宅:維持喬治樣式的對稱性,同時喜好裝飾少的古典的東西。許多建築可以見到在玄關前面有個圓柱門廊。

(p.267)
CIAM:一九二八年由柯比意、基提恩等各國建築師集結成的近代建築國際會議。第二屆會議的「生活最基本之住宅」,和一九三三年第四屆會議的宣言「雅典憲章」 (以住居、休閒、勞動、交通四個因素與歷史性來解讀一個城市) 等近代建築的理論先驅,影響後世不少。不過,因為價值觀的多樣化等因素,一九五三年第九屆會議 (在普羅旺斯召開) 事實上已是最後一屆,而後一九五六年第十屆會議 (南斯拉夫召開) 作出決定,一九五九年解散。此後主辦第十屆的年輕建築師斯密生等人組成了Team 10,雖有活動,但是已經崩解了。

(p.274)
羅密歐與茱麗葉。漢斯‧夏隆設計,司圖加特,德意志,一九五四—一九五五年: 羅密歐是戰後德意志第一棟十九樓建築,另一方面,茱麗葉則是從十一樓開始呈現弧度直降到五樓為止。一見之下,是兩棟相互對照的建築物,擁有共通因素而產生調和的感覺。

(p.284)
OMA: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的縮寫。

(p.287)
Atelier 5 (工作室5) :一九五五年在瑞士的伯恩,由E. Fritz、S. Gerber、R. Hesterberg、H. Hostettler、A. Pini等五位年輕的建築師組成工作室,爾後成員逐漸增加。

(p.289)
巴勒斯坦民居屋頂的受風器:在巴勒斯坦的信德省,五百年以前就用「在屋頂上設置受風器」這種方法將風導入室內。由於風從同一方向吹來,因此每個家庭的受風器都朝向同一個方向。
標籤:
瀏覽次數:535    人氣指數:935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沖印專有名詞中英對照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森山大道說攝影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