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67136
 曼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南韓經濟發展軌跡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最神往的國家--瑞典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高科技農業
作者: 曼恩 日期: 2006.11.26  天氣:  心情:

※古云:「穀賤傷農」。隨著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面向,WTO與區域經濟組合的崛起,農業部門始終居於極其弱勢的地位。經常性的香蕉、柳丁……等等農產品產量過剩,往往造成農民血本無歸。每每聽聞此類新聞報導,農家子弟出身的自己,便十分慨嘆與扼腕。「知識經濟」已成為當代主流經濟之口號與目標。沒有知識,哪有知識經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希望農政單位早日為我們的農民推動高科技農業,以便因應未來更具有挑戰性的全球化時代。
以下是筆者個人去除學術規範之後的工作筆記(摘錄):(沒興趣者請勿加心)
-----------------------------------
        歷史上,一七六五年瓦特(James Watt)發明了蒸汽機,發動了資本主義的引擎,一七八九年的法國大革命則開啟了現代化民主政治的大門。其中資本主義的興起影響尤大,伴隨資本主義興起而來的工業化、都市成長以及仁和思想的流動等等社會不安。
        一九四九年一月二十日,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在就職演說中,宣布了「第四點計畫」(Point Four Program),主張在工業、農業、公共行政、衛生和教育方面,與開發中國家共享美國的技術、知識、設備及投資。這項宣布成為美國援助開發中國家的政策根源。
        現代化(Modernization)理論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殊的國際局勢和美國社會科學界發展狀況交織互動的產物。美國躍升成為世界舞台的主角(同時也是超級強權的「霸權國家」),對於國際事務事務的參與日益加深,為了掌握世界其他地區的情勢,扮演好國際事務的領到角色,包括社會學者在內的美國社會科學界逐漸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把注意力投注到美國之外的世界,特別是工業化尚未起步或發展程度仍低的國家。
        根據馬克思的看法,一個社會體系的存在和變化,是由它的「生產方式」(the mode of production)所決定的。這種生產方式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生產活動所使用的生產工具(means of production),另一個是如何分配與運用生產工具的生產關係(relations of production)。在生產關係中,擁有生產工具的社會群體是優勢階級或統治階級(dominant class),沒有生產工具的人們則是從屬階級(subordinate class)。特定的生產工具依特定的生產關係而分配就構成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而每一種生產方式會有它相對應的物質生產力(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馬克思認為,一個社會的發展成長即是取決於它的物質生產力,物質生產力越高,社會就越進步。

一、韓國、日本與台灣
        韓國、日本與台灣三個地區號稱東北亞農業鐵三角,主要以稻米生產為主,而且在農業政策上也有相同之處。台灣與韓國對農業之補助政策幾乎沿用日本之路徑前進。日本、韓國和台灣兼具農業和工業兩大部門的雙元性經濟體系,香港和新加坡則是幾乎沒有農業部門可言的商業社會。東亞國家的人民受到儒家思想的薰陶,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文化特質:
家庭內的社會化過程特別強調自制、教育、學習技藝和以嚴肅的態度來面對工作、家庭與義務。
1.協助個人所認同的群體,如家庭、社區或公司。
2.理所當然地接受層級的存在。
3.重視人際關係的互補與和諧而不講究個人權益。
          在科技發展迅速下發達,電腦軟體日新月異,國家的援助給技術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支持。為了穩定產量與品質,設施生產逐漸為農業界所重視。利用設施環控設備不僅可以抗拒不利氣候因子,而且可以積極地調節設施內部微氣候。然而設施之結構與環控設備種類繁多,如何依據作物之生長需要,配合生產地區之氣候條件。
        在農業政策方面,日本反應最早,提出的方法有兩項:觀光休閒農業與高科技農業。而韓國農政單位選擇了後項,台灣農政單位則兩者都加以抄襲模仿。三個國家在高科技農業的選擇對象則不相同,日本係以養液栽培配合果菜、草莓等食用作物為主。韓國則以花卉專業區為主,將市場鎖定日本。台灣農業專業區尚未完成設立,但是已搭上生物科技之列車,農業專業區則配上農業生技園區之美名。但是這些農業專業區都必須擁有共同的生產設備:溫室
        在溫室工業健全之國家,興建完成的溫室已可適合作物生長要求,專業區的成敗不在於溫室技術,而是在於產品是否有通路,能否銷售而賺取利潤。如果溫室技術不健全,基本的生產設備不能適合作物需要,專業區自設立開始即註定失敗。
        在溫室工程方面,日本學術界在此已有數十年之基礎,溫室工程或是設施工程,在日本學術界早已建立其獨立地位,也已經成立農業設施工程學會。韓國農業學術研究界對於溫室工程尚未建立研究團隊,也沒有培養屬於自己國家的溫室工程人員。少數相關研究人員均至日本求學。由於關鍵技術無法自有,只能夠以引進國外現有產品的方式加以模仿。由於只有模仿外在結構而不瞭解溫室內微氣候交互影響性,因此無法建立自主性溫室工業。在韓國學術界,有農學院,有農業機械系,但是沒有農業工程學系,因此沒有溫室工程或是設施工程此學術領域。
       “知識經濟〞已成為農業界之口號,沒有知識,哪有知識經濟。台灣、日本與韓國三個國家之農業有太多相同之處,而韓國花卉專業區自1995年即開始建立,至今尚未建立屬於自己之產業。由此他山之石,台灣能否在此得到經驗?

二、印度與巴西
        農民已成為民主制度的一部分,這是透過農業商品經濟的專業化而實現的,主要是農民為城市市場提供日常用品。
        1965~66年度和1966~67年度,印度東部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造成農業大幅度減產,糧食危機空前嚴重。糧食供應狀況非常困難,整個國家靠吃進口糧食過日子。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政府開始實施農業發展新戰略,採用水、肥料、農藥等農業技術,發展現代農業的戰略,通稱“綠色革命”。
        20多年的實踐証明,印度的“綠色革命”是成功的,它在農業發展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技術水準有了顯著提高。印度為了增加食物來源,特別是動物性食物的來源,近十年來曾先後推出了旨在發展牛奶生產的“白色革命”和發展漁業的“藍色革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另外,主要成效是使印度農業科研發和應用水準有了很大提高。農業科學技術要轉化為生產力,涉及到以下四個系統,即研究系統、推廣系統、應用系統和支持系統。隨著經濟的發展,印度逐步建立起了這四大系統。印度農業研究理事會是全國性的農業科技研究協調機構。1973年,印度農業部專門設立了農業研究和教育局,農業研究理事會直屬農業部研究和教育局。而且負責協調全國農業科技研究機構和農業大學的研究活動。科技研究經費的85%來源於政府的財政預算,其餘部分來源於農業生產稅基金、世界銀行貸款、國外援助和捐贈。1960~1986年期間,農業科技研究經費增加了89倍。
        巴西主要的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機構是“巴西農牧業研究公司”和“巴西農牧業技術推廣公司”,分別成立於1973和1974年,均隸屬農業部。在它成立以來的22年裏,向社會推出科研成果8000多項,投資回收率高達43%。該公司的主要資金靠聯邦政府撥款,此外,該公司還經常接受聯合國糧農組織和私人企業委託的研究項目。這個公司根據國家農業發展的需要,近20多年來研究的重點有:
1.大豆品種改良。
2.根瘤菌育種技術。
3.生物工程方面的研究。
        以1994年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的達成為標誌,巴西農業政策明顯分為兩個大的階段。
       在1995年以前,巴西的農業政策經歷了由補貼向價格支持的轉變,目的是支持和保護農民收入。1965~1985年用於農業的政策資金累計約2191億美元,其中310億用於農業補貼,其他用於投資和市場政策。限於財政壓力,巴西政府從1985年開始取消對農業的補貼,轉為以農產品價格支持為主的政策。還專門成立了農牧業技術研究公司,改良大豆等,使之更適合於巴西的土壤。從1985年開始,價格支持(PGPM)成為農業政策的支柱,其目的是確保農民具有穩定的收入。價格支持主要有兩個手段:一是聯邦政府的直接購買(AGF),當市場價格低於規定最低價格時政府買入。例如1987年政府用最低價格方式購買農產品達1230萬噸;另一個是營銷貸款(EGF)。價格支持促進了巴西農業的發展。1985年到1995年,農業補貼由142億美元減少到60億美元,但是,穀物產量卻由5980萬噸增長到8000萬噸。
        上述政策一直持續到1994年WTO的成立與農業協議的簽署。從1995年開始,農業市場更加開放。一方面出於財政壓力,另一方面考慮到必須遵守WTO的遊戲規則,巴西政府開始轉變農業政策,提出了兩個新的政策措施來逐步取代舊的價格支持政策,即產品售空計劃(PEP)和期權合約補貼(option contracts)。舊的價格支持計劃目前僅限於稻米、玉米、小麥、木薯和豆類等主要作物。2000年,政府購買了51.7萬噸大米、9.3萬噸豆類和0.3萬噸其他作物。這一階段的政策目標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保持農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是針對大農場,減少價格支持,使之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提高;二是確保農民收入不低於城市居民收入,維持社會的穩定,主要是針對小農戶而採取家庭農業支持計劃,防止農村人口向大城市的過快和過度流動而造成社會問題。從1995年開始,雖然對農業的補貼和價格支持力度降低,但是穀物產量卻不斷增長,由1995年的8000萬噸增長到2001年的9830萬噸。

三、小結
        農民已成為民主制度的一部分,這是透過農業商品經濟的專業化而實現的,主要是農民為城市市場提供日常用品。在因應各國的需要,以及民族性的不同,國家會基於社會的需要及民族特性發展適合專屬自己的科技農業,如印度一直以來以傳統農業發展,而巴西朝著生物科技邁進,韓國則以發展溫室農業。但各自都以知識及技術在發展國內農業。
        特定的生產工具依特定的生產關係而分配就構成了特定的生產方式,而每一種生產方式會有它相對應的物質生產力(material productive forces)。一個社會的發展成長即是取決於它的物質生產力,物質生產力越高,社會就越進步。在WTO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家越能適應科技發展,使商品貨物在市場得以流通,其流通的越廣,其國家能力越是強大。
標籤:
瀏覽次數:164    人氣指數:7744    累積鼓勵:379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南韓經濟發展軌跡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我最神往的國家--瑞典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