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阿含經的修行論~釋昭慧(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阿含經的修行論~釋昭慧(四)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阿含經的修行論~釋昭慧(三)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2.03.23  天氣:  心情:
"五蘊教法的內容、次序"
以下從「蘊相應教」開始講起。蘊為「積聚」義。凡是物質的聚集,即可名為色蘊。就我們的生命而言,色蘊就是肉體。識蘊,就是心理乃至深層的心靈;心理分辨情境的能力,一念一念串在一起,便是識蘊。心理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分辨情境,在這個總功能之外,還有許多附屬功能,一般叫做「心所」。在眾多的心所裡,五蘊中就含攝三類——受、想、行蘊;受心所是情感、情緒的作用,想心所是理智、理性的作用;行蘊可含一切心所的運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思心所的運轉,也就是意志運行的作用。情感的領納名為受,理智的構思名為想,意志的推動名為行。

《雜阿含經》開宗明義先從五蘊講起,可見蘊相應教是很重要的教法環節,親聞佛陀教法的弟子們,是有意識地把它彙集而放在第一大類,第二大類彙集的是處相應教,第三大類才彙集因緣相應教法。

從蘊相應教這一區塊的教法中,各位可以看到,蘊的五類(色、受、想、行、識)之中,色(物質)只佔五分之一,受、想、行、識的心理運作,佔了五分之四。但倘若你研讀《阿含經》便會發現:在蘊相應的部分,它是先講述色法——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從色開始作分析,然後才說「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就呼應了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處」。

我們的心念要安放在四處。第一處就是身——覺知我們的肢體動作乃至肉體變化的現狀,是為「身念處」;第二處是受,對身體的苦樂受了了分明,是為「受念處」;然後才將心念安放在對心理狀態的覺知,是為「心念處」;最後從這些身心現象的覺知中,提煉、歸納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念念生滅、滅滅不已的「寂滅」法則,並將心安住在對這法則的印證上,是為「法念處」。四念處中,「身念處」居先,一定要把「身」放在前面來作觀照,以此訓練自己專注且敏銳的心念,強而有力地導引出解脫智慧,進而聖證解脫。

念力的培訓,為什麼要從身開始?佛法不是很重視心嗎?不錯,佛法很重視心,心念可以居於主導地位。可是我們對於自己的肉體有著最大的執著,對自己的心念內容,尚且可以說放下就放下,可是對肉體卻沒有那麼灑脫。身體的任何部位倘若產生了痛楚,我們都有痛切的感受,這種神經傳導的敏銳功能,使得我們對身體的處境最為關切,容易繫著不放。因此印順導師說,擒賊先擒王,要從身體去打破執著。

其次,從禪修的學習次第來說,我們也一定得把色蘊放在前面來加以觀照,其次才觀照受、想、行、識。原因是心念閃動得太快,宛如電光石火,剎那剎那生滅不息,因此以心追心並不容易。凡夫俗子為什麼對身會有深固執著?因為身體比起心念,有相對的穩定性。你我今天與明天的長相是差不多的,或許三年後相見時,感覺彼此的長相還是差不多;雖說同樣是無常變化,但是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穩定。對於一個心念不夠細微、不夠專注的凡夫而言,還是要從相對穩定的身體而作觀照。此即為何佛陀講授蘊相應教時,總是要先講色,例如:「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一定是從色法的觀照開始教導,然後才加一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原因是要先紮穩基礎,修行基礎紮在觀照色蘊,紮在觀身;進而才有可能觀受、想、行、識,從這裡看到無常、無我、空性的法則。
標籤:
瀏覽次數:75    人氣指數:2875    累積鼓勵:1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阿含經的修行論~釋昭慧(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阿含經的修行論~釋昭慧(四)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3-24 09:36
她, 94歲,江蘇省,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