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67136
 曼恩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日不落帝國的昇起與隕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東亞經驗的價值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失權政府的迷思
作者: 曼恩 日期: 2008.12.31  天氣:  心情:

編按:
灑落了陽光說: 往前推算........台灣落後英國將近100年...好久不見^^假期於快囉
-----------------
本人答覆:那倒還不至於..只是英國本身深刻影響當代人類生活方式..許多的生活經驗值得參考..直到後來..雖說霸權衰落..但仍然一直扮演某種引導全球的角色..
1.上述是說明..英國在19世紀而言是個自由資本主義的國家..政府干預愈少愈好..直到20世紀因為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當時夕陽工業大量外移..加上階級懸殊而缺乏國家中央式的引導..所以開始大幅落後後來居上的美英日
2.不過..二次大戰之後..因為兩次世界大戰與世界經濟大恐慌..所以又引導當時歐洲..當時政府干預甚多..走向比較重視社會福利的趨勢..史稱歐洲的"黃金三十年"...
3.直到1970年代因為國營事業虧損累累..罷工潮引發社會動盪..1980柴契爾夫人上台之後..開始進行國營事業民營化..業務委外經營..重視政府績效與流程改造..開始放任企業與市場自由競爭..但是對於社會秩序與國際外交採取鐵腕措施..始稱"新自由主義"或"新保守主義"..又引發全球政府改造的浪潮..
4.一直到今年2008的全球金融大海嘯.."新自由主義"才又被嚴厲批判..
------------------------------



因為這一段對話..筆者想起在1998年時..當時.."新自由主義"席捲全球..幾乎認定政府"這一隻看得見的手"..過度干預市場"那"一隻看不見的手"..甚至於大多數的學術界與實務界都主張全球市場與資本的時代來臨..最好政府少管而完全放任市場自由競爭..當時只有少數的學者提出警告..並認為這種.."新自由主義"而讓政府失權是一種迷失..而且將釀成大禍..果不其然...2008的全球金融大海嘯確實證明海耶克的"新自由主義"的重大缺陷...各國政府紛紛採用凱因斯的經濟學主張....以下這一篇譯文是10年前當時屬於少數派學者(而且是學術界中佔更少數比例的女性Linda Weiss )的醒思與警言..
------------------------------

失權政府的迷思-----Weiss, Linda (1998) The Myth of the Powerless State: Governing the Economy in a Global Era, Cambridge and Oxford: 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全球化的範圍如一種經濟的現象,以下把重心集中在它的所謂政治效果。許多改變在近幾年來已經在民族國家裡發生。在社會面上,已經有對於更財政保守的政治一般方便,兩者的在左面之上和在右面上,藉由針對賦稅系統的改革和社會的計畫整緣。在經濟面上,政府有在貿易和投資政策中向較好的開放移動。這些改變時常當做資本主義新全球化「邏輯出現的證據」,依照這邏輯,國家對作真正的政策選擇在事實上是無力的,跨國市場有如此狹窄強迫的政策選項,以致於越來越多的國家採用較低稅賦,以美國模型的市場基礎的理念而言,有人甚至說全球化就是「美國化」。

這篇文章是要找出那些顯示現代的觀念為什麼是「無力的國家」,藉由它伴隨報告關於福利國家的衰微和工業的政策選擇無力的事項。這對於經驗的理由不只是:因為強烈的全球化趨向一點也不明顯,所以也就是,能在理論原由上的爭論,即使經濟整合目前已經更為先進,國家權力的被預知「閹割」將不必然發生。這是對二個相關理由的說明。

首先,整合對統治能力的效果將不是制服。因為民族國家他們自己展現相當多的適應性和多樣性---兩者在他們的反應上改變以及在那些能力中調停,並且與處理國際的和國內的能力結合,當然也包括在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上。

其次,全球化理論和經驗變遷揭示,民族國家的政治中心地位已然不再。探究及討論權力和政治的再界定;經濟、文化與政治的全球化;社會運動;公民資格與「差異」政治;民主與民主化。借用後結構主義觀點與晚近社會學理論,將之整合至新政治的理論模型,即可提供一個再界定政治社會學的原創貢獻。

一個全球化政體,可以是一張包括各民族國家在內的多元權利中心網路,經由手段而非命令進行協調。在國際組織這個媒介當中,會出現建立共識與相互競爭的平行過程。政治科學家一般區分兩類國際組織:政府間組織與國際性非政府組織。這兩類組織並不必然具有全球規模,而且可能只有涵蓋兩個國家社會,然而,他們可以共同建構一個網狀的全球網路,透過該網路進行目標設定和分配決策的流通。1945年戰爭結束,標示一個更有效的政府間體系出現,主要發展是聯合國及其附屬機構的建立。檢視國家、政府間組織以及國際性非政府組織的成長類型,可以證實全球化過程中的週期性類型。在二十世紀後半葉,世界政府間的組織支配,其中國家已經放棄相當多的主權。大約自1960年以降步入全球化的加速階段,國際間非政府組織的快速成長則是該時期的主要特徵,該階段的主要推力是文化特質,而不是物質或政治特質。

「政治全球化」具有一個重要且顯著的特質:沒有任何政治領域出現類似金融市場這般極高度的全球化。政治全球化在國際關係和政治文化的領域中最發達,但是國家仍然與全球化鄉對峙且抱持高度的抗拒,特別是有關主權和解決問題的重要領域。唯一可能的解釋,政治是高度的屬地活動,而組織性的民族國家卻是在領土上建立主權的最有效方式。全球化是一個含有空間指稱的過程,但弔軌的是這種過程卻會威脅領土主權。國家可能因而成為抗拒全球化趨勢的最後堡壘,以及全球化趨勢最終效能的重要指標。假如國家在未來的全球化潮流存活下來,它將已不復今日的面貌。

對於全球化背景下主權國家的問題,理論界觀點紛爭,傾向迥異。但不容否認的是,在最近二十多年來,倡導全球化政治統治的理論在西方愈來愈成爲顯學。這種理論強調,在全球化背景下傳統主權國家的日趨衰落,預言甚至呼喚某種超國家的全球化統治機制(governance)的出現。因而區域化的形成,也是針對利益合併相互分享的原則,然而區域化與全球化則是互為關鍵,當一個國家面臨強大的多數競爭對手時,無法以自己的力量單打獨鬥,故而需連結區域,製造合作對象,積極抵抗競爭對手,這也和民族主義有關,重點在於因全球化造成的「二度殖民」,導致反對文化帝國主義,進而激發民族意識,也因此各民族反對的聲浪升高。因爲它製造了使人服從於霸權文化的條件,並且限制了對它進行有效抵抗的可能性。

發達的資本主義制度進而演變爲現代的帝國主義,對弱小民族而言,它最終把「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秩序強加於人。對於資本主義全球化來說,其核心是跨國階級的形成,它隨著資本的國際化,隨著各國生産結構的跨國一體化而發生。由於各國經濟的跨國一體化,由於資本的流動,由於資本增殖過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階級的形成已愈來愈不再與某一特定地區相聯繫。馬克思主義者傳統上認爲,資本家階級是組織在民族國家內的,他們的行爲受一國內的資本主義競爭,受國與國之間的爭奪的驅動,這種看法現在是需要加以修正。

對於許多時事評論者而言,由於連結經濟的力量推近,破壞政府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逐漸被視為理所當然。它也被看待為被強迫全球化的經濟特徵之鑰,強迫所有的政府採用相似的新自由主義政策。從這一種觀點產生兩個結論:第一,全球的金融市場是全能的,壓迫著政府的財政保守主義;第二,所有的國家政府在全球的財政面貌中是無力應付的。然而,受爭論的並不是失權的問題,而是問題有可能會讓「國家在歷史上終結」。

因為國內的調整策略和總體經濟能力的不濟或下滑,是否產生通貨緊縮或者是多樣性的通貨再膨脹。其他,也許在工業上的策略超過曾經決定政策的決策當局的能力,亦即動員儲蓄和投資並且促進其獲致較高的配置-這是附加價值活動的世代。

「全球化」是一個停留在較脆弱基礎上的鉅大想像。它的主要基礎主要是在「布列頓森林體制」(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所建立的國際貨幣制度)之後的財政解除管制。經由全球化此一想法的刺激,這可能部分地解釋了全球化的狂熱為什麼已經超越現有的證據。

現在有更充份的理由建議,全球化趨向其實是有誇大之嫌,而且我們確實需要使用國際化的語言以更為了解世界經濟方面發生的變遷。在這種經濟體制當中,民族國家仍然保有其單一的政治體系,較之產生在單一新自由主義模型上的集中國家反應,並非如此的一樣相像,我們期待能發現一個企業,在和他們的對應不同的國家能力的資本主義的不同多樣性對於國內的調整上面。

  這裡分析已經建議全球化論點,藉由他們的無邊境的世界經濟的印象,其實已經模糊了一些比較基本的程序,大型國家他們自己已經改變比賽規則。例如,歐洲的整合程序正式啟動歐洲最大的國家與一些被驅使的較小國家;以平行的方法而言,日本也已經在亞洲製造上領導區域的整合。雖然企業繼續被視為經濟整合的主要馬達,但是德國人和日本人建議並不是所有的首都都居於平等的地位。簡而言之,亦即有一個「階級組織」以對應整合的程序。就整合的階層方面而言,其實是一個在強烈而有變形能力的能力方面,已經存在一種既有的基礎,而且因此在政府和工業之間,在國內能夠獲得及結合強健的支持。

  針對挑戰東亞模式的增加,和從國家喜歡德國模式的反應,而且區域協議的傳佈與擴張來看。我們建議能夠期待,不同類型的國家看起來越來越多在世界競技場中的對話形狀,正在同盟的中心民族國家之外或裡面,也正在形成再構成它的一個力量。對於這些國家來說,建構或者增加國家能力而非丟棄它,似乎將會是門精彩的、動態的整合課程。它似乎有可能,在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不但適應國際化的民族國家能力將持續加強,而且和國家經濟協調利益的國家不同的是,他們更不願意減少國家能力。
--------------------------------------------
譯按: 此處所謂""針對挑戰東亞模式的增加""我認為這句話是因為文章發表的前一年..索羅斯基金會偷襲東亞各國經濟體造成除臺灣馬來西亞之外..包括南韓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嚴重經濟損失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標籤:
瀏覽次數:356    人氣指數:5136    累積鼓勵:23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日不落帝國的昇起與隕落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東亞經驗的價值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