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318377
 起點也是終點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念佛到底念的是不是佛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位出家僧人的親自口述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欲愛是苦
作者: 起點也是終點 日期: 2011.10.22  天氣:  心情:
佛教認為一般世人凡夫有四種無明,四種邪見,四種顛倒。是哪四種呢?分別是將無常誤為恆常,將苦誤為樂,將無我誤為有我,將不淨誤為清淨。簡言之,就是「常」、「樂」、「我」、「淨」。佛教的正見與一般世俗的看法正好相悖,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導致不快樂的原因就是來自「無明」。所謂「無明」就是「邪見」,也就是錯把「無常」的人、事、物,誤為永恆不變,可天長地久。又因為錯把無常當作永恆,故「無明」又名之為「顛倒」。於是,我們對這些明明是無常的人、事、物,產生了貪愛、依戀、執著,我們的情緒依附在「無常」之上,不斷的催眠自己,使自己相信若缺乏這些無常的人、事、物,我們就會不快樂。這是第一種「無明」,第一種「邪見」,第一種「顛倒」。

佛陀說:「因愛而生憂,因愛而生懼;無愛亦無憂,無愛亦無懼。」這裡所謂的愛,是指欲愛,不是無私的慈愛。不論所愛的對象為何,本質上都是佔有慾及自我中心的呈現。 我們一旦想到要丟棄、放下,甚至是失去我們所貪愛、依戀、執著的人、事、物,往往極為害怕、恐懼。但事實上,我們所背負的貪愛、依戀、與執著,卻又盡是一些無用且極沈重的包袱,本質上就是「苦」。於是,我們又錯把明明是苦的一切 誤執為「快樂」與「幸福」。我們更進一步告訴自己所謂的幸福就是來自外在無常的一切,只要能滿足我們對無常的貪愛與依戀,那就是幸福。這又是第二種「無明」,第二種「邪見」,第二種「顛倒」。

我們一生中很有可能會對某個人、某件事、或某個東西,產生極度的愛戀,但我們所愛戀的對象卻又在瞬息萬變之中。一旦他們不如我們的期待時,譬如我們所愛的人變心了,又或者至親死亡,我們可能就會認為非常理、非常態,而不能接受,甚至痛苦的不能自己。但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任何東西是「我」或「我所有的」。換言之,我們自己的身心本即是無常,是一種因緣聚合的暫時存有,我們的肉身、感受、情感、情緒、思想、觀念、信仰、行動、甚至是知覺等等身心活動,都是無常。如果,連我們自己都尚且不能保證對別人的愛能天長地久,那麼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對我們海枯石爛?是我們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為我們所愛的人、事、物,是屬於我們的,但是從來誰也不屬於誰, 但我們卻根深蒂固執著有一個「我」,所以都是這個「我見」 或「我執」在作祟。就是這個「我」,不願意讓「曾經」成為「過去」,不願意讓「過去」隨風而逝;就是這個「我」, 恐懼未知,擔憂將來。明明是「無我」,但我們錯認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這是第三種「無明」,第三種「邪見」,第三種「顛倒」。

毒品這種東西之所以名為「毒」,是因為使用時雖可獲致一時的極樂快感,但它會使我們身心產生極反常的慾望與依戀,使我們身心如老象身陷泥淖之中,無法自拔,最終枯竭而死。五欲就像毒品一樣,雖然沒有那麼立即可見及強烈的後遺症,但放縱感官五欲的後果,只會使自己愈來愈疲累,愈來愈空虛,愈來愈迷惘,就像有人已經被繩子綁住,如果用水去澆他身上的繩子,只會令繩子遇水而更加緊縮;又如有人被巨蟒纏身,如欲使力掙脫,大蛇只會更加纏困此人。但我們卻誤認為及時行樂、縱情慾海,是放鬆自己,是快樂;我們誤以為只要能填補空虛及 滿足慾望就是幸福,是美好的,於是,我們貪愛美色,我們歌頌愛情,我們美化性慾,我們追逐金錢,我們迷戀權勢,....卻不知欲壑難填,貪圖感官享樂猶如引鴆止渴,慾望只會愈來愈大,如黑洞般永無止盡,一如吸毒者不會愈來愈強健,只會愈來愈虛弱,直到死亡。這就是第四種「無明」,第四種「邪見」,第四種「顛倒」。

佛陀一再的告訴我們,萬事萬物不離緣聚緣滅,任誰也無法掌控誰,除非是我們自己願意被「欲貪」所束縛。

環目四顧與古今中外,我們能否找到一個真正快樂與自在的人---不害怕、不恐懼、不擔憂、不緊張?有的,這種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還有無上至尊---佛陀。因為這些人都已依循著八正道,徹底熄滅了貪愛、瞋恨、依戀、與無明, 擺脫了欲愛的束縛與桎梏,所以是宇宙中最快樂、最自在的人。

 

選譯自北傳《別譯雜阿含經》第一百二十八篇

喬正一譯於西元2007/12/2八關齋戒日
標籤:
瀏覽次數:246    人氣指數:2446    累積鼓勵:1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念佛到底念的是不是佛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位出家僧人的親自口述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