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35647
 結婚是墳墓請勿進入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轉貼:大學生淪為澳洲屠夫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請勿熬夜喔!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轉貼:老伴不能只有1個::
作者: 結婚是墳墓請勿進入 日期: 2012.09.22  天氣:  心情:
老伴不能只有1個 有10個最好




你有幾個「老伴」?
如果你單身、失婚或者老年喪偶,沒有老伴,該怎麼辦?
別擔心,老伴不是指婚姻關係裡的配偶,而是泛指「老來一起作伴」的親朋好友。
假設你的答案是「只有1個」,很抱歉,顯示你的支持網絡薄弱,你的生活十分退縮封閉;
10個,不錯,相當充實;
20個,恭喜你,保證生活非常多采多姿。
一 般人常指望夫妻的功能之一,就是老了一起作伴。但根據社會心理分析,這個迷思與事實相去甚遠,配偶不見得是最好的人生伴侶,如果一廂情願把配偶當成理想的 老伴,恐怕會失望,很多性格不相投的夫妻,愈老愈不肯妥協,貌合神離,相敬如冰,退休後分床、分房、分居、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
「寄望婚姻(配偶)能解除寂寞,基本上是神話,」資深兩性專欄作家薇薇夫人毫不隱諱指出,現實中看到很多夫妻「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幾乎沒有任何交集,她的一些朋友有時不能把心事告訴配偶,卻能對好朋友暢所欲言。

屏東科技大學社工系講師廖紀華也主張,老伴不是只有「另外一半」,一旦把全部的指望都放在配偶身上,期待對方陪伴度過晚年生活,這是把生命窄化,而且對彼此的壓力都太沈重,萬一有一半先走了,另一半則是難以承受之痛。「夫妻關係太黏膩、太依賴,對生死就不容易看得透。」她善意提醒。

廖紀華舉自己的公婆為例,兩位長輩感情甚篤,在同一個學校教書,數十年來都是同進同出,從無例外。前一陣子,76歲的公公竟然鼓勵婆婆跟著兒子去自助旅行,這是兩個人第一次長期分開,雙方都很不捨,但公公對家人說,「她也應該學習不要再這麼黏我了!」

經常受邀參與社區老人議題講座的廖紀華觀察,在絕大多數社福團體、醫療機構服務的志工,80%都是女性,年長男性反而不願意走出來,「家庭角色互換,女性退休後跑出來,男性則大多窩在家裡,只會打電話問老婆『什麼時候回家煮飯』。」她形容。

16個朋友,提高幸福指數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系曾追蹤100名退休族4年後的生活狀況,其中對生活最感滿意的退休族,平均有16名可以依賴的朋友或熟人;不滿意退休生活的,則只有不到10個朋友。

研究人員因此得到一個重要結論:團體和情感方面的支援,是左右退休快樂與否的重要因素,影響程度更勝於金錢。即使保持單身,但有很多親近的朋友、家人、鄰居,參加有意義的組織,照樣可以擴大生活圈,享受精彩的老年生活。

老人學專家、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邱天助指出,幸福的退休生活至少包括6個面向,健康、感情、學習、工作、信仰(精神),以及社交活動。

社會支持網絡代表與他人的連結度,找對老伴不但可以提升生命品質,還能改善健康與壽命。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傅利曼(Howard S. Friedman)在《他們為什麼活到99》書中指出,擁有滿意的社會關係與豐富的社交生活比較快樂。他並且提出一個自我檢測量表,列舉10個評估項目,譬如是否常和朋友一起做什麼事、每個月見幾次面、熱心助人等等。
老年最害怕自己一無所有,會恐慌、沒有安全感,愈早計劃,就能愈早了解還有哪些不足、哪些已經很豐富。
傅利曼確切表示,人生下半場能具體看到健康與長壽成效的,都是因為提早計劃,用心經營社會網絡的結果。
因為沒有同伴,生活不知如何打發,足不出戶、唉聲嘆氣的長輩比比皆是,「『老年自閉症』或『老年憂鬱症』比『老年癡呆症』更教人憂心。」薇薇夫人細心提醒,找伴是退休族一個重要的人生功課,絕不容輕忽。

老伴不會自動掉下來

「沒有朋友的人最貧窮。」加拿大籍退休達人、暢銷作家柴林斯基(Ernie J. Zelinski)在《幸福退休新年代》直指,許多人為了追求事業,忽略友誼,而且以男性居多。

對於離開職場的退休族,柴林斯基建議,必須以其他社交方式製造團體歸屬感。

加拿大賽門費瑟老人學研究中心調查發現,最快樂的銀髮族大多是教會、俱樂部或鄰里同儕團體的活躍成員。
「友誼帶來的快樂,可說是全世界最不需要花錢的東西,」柴林斯基一語概括,但他也強調「友誼不是名詞,而是動詞」,仍需要付出一項成本:投入的時間和努力,才能開枝散葉。

老伴絕不會從天上自動掉下來,而是用心經營的結果,更不能一廂情願以為船到橋頭自然直,一定要提早開始「收編」,中年就要考慮累積下一階段的人際資源。

廖紀華常聽到很多人開口閉口說「隨緣」,在她看來則是「偷懶」的藉口,朋友之間一定要花時間維繫,否則關係就會疏遠,「不要以前忙著工作,忘了交好朋友,等到老了再交,別人也會挑(剔)你。」
正如同年輕的時候會為「往上爬」做準備,過了中年以後,不管40歲、50歲,就要開始為「往下走」做計劃,一定要知道如何下山,才能順利地從山頂回到出發的原點。

廖紀華建議,不妨列出一張「老伴清單」,把生命重新做整理,就可以很清楚掌握自己的位置:

1‧健康要顧好。膝蓋沒力就得連滾帶爬地下山。

2‧ 財富規劃要做好。但也不必焦慮過度,而是把物質慾望降低,夠用就好。
廖紀華認識一些長輩,一個月9000元就過得很不錯,純粹只是生活必須開支,反正東西都買得差不多了,房貸也大多付清了,不必買新衣服,而且坐公車免費,到老人大學就讀學費非常便宜,一年繳幾百塊錢,活動內容又充實。

3‧一定要有醫療保險。突然生病住院,才不必擔心醫療費用沒著落。

4‧評估個人社會資源。有哪些可運用?這些資源累積起來是衝突線多,還是和平線、冷漠線居多?譬如泡湯、唱歌、旅行,是否都有伴可同行?再根據這份評估下手收集老伴,手足、親戚、同學、同事、鄰居、宗教信仰、公益組織、才藝社團、寵物等,都是適當的管道。10秘訣,與另一半重新談戀愛

想要讓婚姻常保新鮮,永遠要把另一半當成愛人,而不是親人。

諮商專家馬修將大多數愛侶的關係發展分為6個階段:
合而為一、築巢期、自我肯定期、合作期、適應期與重燃愛戀期。其中,最容易「生病」的階段,就是從第 5~25年的合作期與適應期,夫妻忙著養育子女、應付各式各樣接踵而來的外在變化,反而很少處理兩人的關係,愈來愈少表達情感,導致漸行漸遠。

一旦順利度過這兩個關口,進入第25~50年重燃愛戀期,往往最浪漫而且最親密,因為已經歷完整的循環,彼此依戀的程度甚至遠超過前面所有階段。

健康的身體要靠規律的作息與鍛鍊;伴侶間要永保愛人般的濃情蜜意,也必須細心呵護,平日保養得法,才能歷久不衰。

你是不是經常忽略一些充滿愛意的舉動,你想和伴侶重溫「戀愛」的感覺嗎?這裡有10個祕訣:

1.傾聽
你平常花多久時間專心聽伴侶說話?有一個統計指出,戀愛中的情侶交談時,平均花75%的時間注視彼此,而一般的伴侶目光接觸只有30~60%。

心理學家魯賓指出,直視對方眼睛可以誘使大腦釋放苯乙胺醇,這是一種天然的腦啡,也是陷入戀愛的化學物質之一。當你全神貫注地盯著伴侶,讓他知道他的話被聽見了,而且你對他的話題感到興趣,一旦真正「聽」到彼此,自我意識感就會消失,彼此敞開心房,維持情感的親密性。

2.分享
伴侶要保持對話,而不是退回各自的角落。彼此分享感受、生活或家事片段,並融入在對方的情境裡,才能感同身受。

3.慷慨
為你的伴侶做一件他(她)不喜歡的工作,譬如拖地、打掃、洗車,或出其不意送一份小禮物、替他榨杯果汁、幫她放洗澡水,保證令他(她)感動萬分,立刻為愛情加分。

4.身體接觸
不一定是全心專注投入的性愛,譬如看電視時一起擠在沙發上,擁抱,親吻,坐車時摩擦輕撫伴侶的手背,或者替他按摩肩頸,都能增加親密感。

5.分享幽默感
彼此私密的玩笑、打鬧或小小的裝瘋賣傻,都是增進感情的好方法。很多男人抱怨另一半有了孩子之後只顧專心做媽媽,忘了做女人的角色,「整天只會對著全家大小發號施令,以前那個愛撒嬌、愛作夢的女孩不見了,」帕森斯的《六人行不行》,就深刻描述在婚姻中失望與失落的男女。

6.支持
祝福或參與伴侶從事的嗜好活動,並給予讚美支持;若遇到對方進修、開會、出差,主動幫忙帶孩子,以及協助對方實現夢想。

7.一起玩樂
「玩樂的作用猶如潤滑劑,」布朗博士比喻,能夠一起玩樂的伴侶,可以增進彼此的適應性,關係才能長長久久;否則,不是勞燕分飛,就是變成「你走你的陽關道,我 過我的獨木橋……,雙方像在生存耐力比賽,在不快樂的關係中度日,」布朗建議,與其坐在那裡互相指責、數落對方,不如起身去發掘真正的歡樂。

8.額外的付出
伴侶間最感激對方的,往往就是對方最不容易做到的事,譬如以愉悅的態度面對難相處的岳母(婆婆)等。

9.嘗試新鮮事物
並不需要像「柯立芝效應」笑話的那隻公雞,更不需要更換伴侶,生活照樣可以找到樂趣,讓人興致勃勃。譬如一起煮三餐、到從未去過的地方旅遊、動手改造家中裝潢擺設等。

10.共同成長
不要把雙方的關係困在一層不變的模式,而是不斷探索彼此的新領域,一方面加入他的陣營,但也給對方空間「做自己」。譬如另一半喜歡閱讀,要容許他擁有專屬安靜的角落;另一半喜歡打球,你設法成為他的球友,或者至少可以在場邊當一名啦啦隊。

伴侶如何有品質的吵架?

「當兩人終於鍛鍊出,再大的爭吵,也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和好的功力,我們不想在每次約會結束時依依不捨,所以決定結婚了!」這是牙醫師陳志民與夫婿郭鑑德印在結婚喜帖上的一段文字
許多伴侶以「個性不合」拆夥,其實所有的關係都必須經過磨合,夫妻不可能個性完全相同,彼此要有足夠的差異性,才能防止關係停滯僵化,「摩擦力往往能製造出熱情的火花,」婚姻諮商專家馬修指出。
有些夫妻認為,對問題故意視而不見就可避免爭執。但馬修指出,很少吵架就和經常吵架一樣具有殺傷力,即使只是雞毛蒜皮的事,如果無法真正表達感受,關係就會冷卻。有效地處理差異與衝突,比起避開不談將問題擺爛、擺臭,更具有建設性。

1.接受對方的缺點。
譬如睡覺打呼、亂丟襪子、吃東西會發出聲響等,雙方在迷戀期間,你會把這些缺點當成特點;一旦成為一起生活的伴侶,卻往往把注意力過份關注在這些缺點。
婚姻專家觀察,快樂婚姻通常是因為可以忽略伴侶的不良習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學習與之共處。有些夫妻的做法是,誰在乎那些事,誰就去想解決辦法改善;誰受不了髒亂,誰就去打掃;而不只是整天在旁邊碎碎念。另外,不斷地提醒自己,當初為什麼會愛上這個人,而不是責罵怪罪,「我當初真是看走了眼!」

2.有品質的爭吵。
會吵架的夫妻才是健康的,因為爭吵是一種溝通,但要吵得有品質,並且避免使用一些攻擊或批評字眼。
譬如,與其抱怨「家裡弄得這麼亂,你從來不幫我打掃」等,不如改口「我希望我們一起學習如何保持乾淨」;
伴侶在廚房裡忙得滿頭大汗,你走進去只注意到廚房弄得像颱風過境,卻忽略他做好的菜餚,會令他非常洩氣,不如改口「嗯,聞起來好香,我真等不及想吃,不過,哇,這裡好亂。」

3.不回應對方的咆哮。
堅持立場,但不必大聲咆哮,如果你的伴侶習慣用叫囂表達情緒,你可以用平靜的態度回應,「我沒有辦法接受你現在的態度,如果你不停止,我會馬上離開。」
有些夫妻約法三章,當一方發現自己快失控的時候,自動離開現場,等情緒冷靜之後再回來好好談。

4.不尋求無意義的「幫腔」。
許多女性一旦和老公吵架,最常做的事就是找好朋友訴苦。妳的朋友當然都會站在妳這邊,幫著妳一起大罵「這個不知好歹的傢伙」、「這個爛人」等,但這些說詞等於火上加油,反而把事情愈搞愈糟。
言詞麻辣的兩性作家許常德批評這些愛亂幫腔的親朋好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表面上是助人,其實根本是在害人。舉例來說,曾經發生演藝人員或公眾人物爆發婚外情,周遭的親友把出軌的一方罵得體無完膚,但當事人最後決定回頭,家人與孩子將如何面對,並且繼續一起生活,這等於是變相的二度傷害。

5.回憶一起共度的快樂時光。
熟悉感可能造成厭煩,但即使是處在壓力之下的婚姻,也還是有值得珍惜的美好時光。
「不光是性,懂得跟某個人分享同一張床,共度夜晚的生理活動,需要時間,」帕森斯深刻地描述,「包括蓋同一條被子,能和你四肢交纏又不會戳傷你的肋骨,這往往得花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才能調和得剛剛好,一旦你弄明白了這些道理,就會知道『分手』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王海)

Box、男人有「妻管嚴」,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美國一項研究發現,「妻管嚴」或黏老婆的男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大為降低。
這項研究是以57~85歲的中老年夫妻為對象,針對他們的社交關係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如果丈夫有哪些朋友、怎麼連絡,妻子都能完全掌握的,或是願意多花一點時間陪伴妻子的丈夫,這類男性血液中C反應蛋白的濃度比較低。

C反應蛋白是心血管疾病發生以及惡化的危險因子,也能預測冠心病的發生。如果血液中C反應蛋白的濃度愈高,代表發生心血管疾病或疾病惡化的機會愈高,反之,濃度降低就可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惡化機會。
韓國延世大學教授Yoosik Youm六月份受邀到台灣發表研究結果,提出一個良心建議,「男人,黏著你老婆,要不然就有麻煩了!」

不過,這項研究呈現性別差異。
女性如果要降低C反應蛋白的濃度,則需要擴大社交圈或是能夠常常與丈夫討論敏感話題。
換句話說,如果要遠離心血管疾病,丈夫要多花點時間陪陪老伴,別再害怕自己的朋友與行動被妻子一手掌握。

而妻子則需要擴大自己的生活圈,還要能夠多與丈夫講講心裡話。
標籤:
瀏覽次數:126    人氣指數:4126    累積鼓勵:20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轉貼:大學生淪為澳洲屠夫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轉貼:請勿熬夜喔!
 
給我們一個讚!